家门口的绿色希望
(眉山日报记者 王允浩 马国军 李泓莹 张忠苹)东坡区崇礼镇原观盛村(现为中桂村)集体经济一度十分薄弱。2018年,市公安局投入资金14.6万元,在原观盛村7组建起了优质水果扶贫示范基地,种下600株爱媛。郭瑞成老人的新家就紧挨着基地,在他眼里,这依山而建的基地种下的,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。
11月3日一早,郭瑞成家中无人,沿着山坡向下,第一书记郝浩老远便看见老人正弯腰在田地里忙活。山脚下的竹筐里,盛满了摆放齐整的新鲜豌豆尖。
今年79岁的郭瑞成,老伴儿80岁。儿子48岁,右手残疾。儿媳50岁,系精神病患者。孙儿24岁,曾做过开颅手术,智力低下且行动不便。一家人的日子举步维艰。2016年,靠着享受政策兜底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,郭瑞成一家虽实现脱贫但后续发展明显不足。
事实上,郭瑞成是优质水果扶贫示范基地8.64亩土地的主人。但在2018年以前,这些土地并没有产生任何效益,只是老人一家茅草屋旁边杂草丛生的荒山。“经过反复讨论,我们决定把基地建在这儿,就是要让全村人一起见证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集体经济壮大过程。”郝浩说。
脱贫成为郭瑞成一家梦寐以求的愿望。2018年4月,郭瑞成获得土地流转金和青苗补偿金16821元,之后他家每年还能获得8985元收入。同时,村里安排郭瑞成就近看护优质水果扶贫示范基地,每月收入500元,彻底解决了郭瑞成一家生活难的问题。
沿着山坡,郭瑞成缓缓向上,边走边说:“今年,基地果树已经开始挂果了。我亲眼看到了这片荒山的变化,每天清晨站在院坝里,我都会闭上眼吸一大口空气,感觉特别神清气爽!”
为了帮助郭瑞成一家搬掉生活中的“拦路虎”,郝浩专门从附近一家企业引来水管,彻底解决了郭瑞成一家用水难的问题。同时联系帮扶部门赠送他一台液晶电视机,并免费安装了广电网络。
“据保守估计,基地3年后可创收3万至5万元,5年后可创收8万至10万元,如此一来,从根本上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‘造血’功能,将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。”郝浩说。
像郭瑞成老人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。东坡区委、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,集全区之智、举全区之力,全面构建起县级领导定点联村、驻村工作组织联村、第一书记脱产联村、帮扶部门结对联村、农业人才技术联村、党员干部精准联户的“六联”帮扶机制。一支支懂扶贫、会帮扶、工作实、作风硬的帮扶干部队伍全部下沉一线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让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和脱贫奔康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