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,远比时光还利落
——东坡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故事
叙述者:
眉山市中医医院(东坡区人民医院)骨伤康复部护士长衡英
2月28日,距离我到东坡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已经一个月了。那时,因疫情形势愈发严峻,我与副院长程贺军、科研科王培荣临危受命,被派驻前往观察点进行医疗支援,这一去便是整整30天。
“这是区人民医院驻点的老师,大家互相认识一下。”还记得,初来乍到第一天,集中医学观察点现场负责人侯伟向在场民营医院、乡镇卫生院各同僚介绍了我们。一番寒暄后,程贺军便开始了疫情防控、医学观察、医疗保障等安排部署工作,我与王培荣则分别接管护理统筹和留观人员用药、心理疏导及电话回访等事务。留观点主要接收与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过密切接触的人员,他们需要接受定期医学隔离观察。而我们,则要保障在此期间留观人员的衣食住行,随时监测其健康情况,并对身体有恙者进行及时的药物干预治疗。
“确保观察点无一例感染,全员安全结束隔离期。”大厅里,所有医务人员神色坚定,朗声宣誓道。就这样,我们在观察点扎了根。晨曦星辰,从一日三餐、监测体温到清洁消杀作业,从药物配送、心理疏导到生活垃圾处理,都由医务人员具体实施。甚至,有一位留观人员家里宠物狗无人喂养,也是侯伟帮忙联系社区进行解决。
观察点每一层楼走廊都设有监控。大厅里,我们需要24小时守在监视器前,密切注意留观人员动向。到了晚上,大家再分批次休息。因为房间不够,我们便宿在隔壁茶楼里,把沙发当床,草草睡一觉。有天夜晚,睡的迷糊之际,我被突然覆在身上的温度惊醒。睁眼后,发现一床毯子已搭在自己身上。“衡老师,不好意思吵醒你了。你盖的有些薄,怕你着凉。”崇礼卫生院豆彩虹老师抱歉地说道。这一刻,家人般的温暖紧紧笼罩着我。
在观察点,我们每天都需要完成清洁消杀工作,将潜在感染风险降到最低。而在此过程中,必须换上防护服。往往,当日进行消杀作业的人员一早便要进入隔离区。为了节约防护服,大家几个小时不喝水,等到饭点将午餐送到留观人员手中后,这才换下衣服。永寿卫生院一位老师,患有甲亢,却一直瞒着我们。40多斤的消毒液,他就这样背着,忍着疾病的疼痛,一丝不苟地进行消杀。要不是有次他差点晕倒,大家还继续被蒙在鼓里。
半个月过去,工作依然忙碌,大家的关系却更近了。休息的地方没有热水,我们只能每周回家一次洗澡。现在,大家彼此打招呼的问候语都变成了“洗澡了吗?”。一向风度翩翩的侯伟还说,最“邋遢”的样子都被你们看去了,革命友谊至此升华。刚说完,又引来大家一阵笑声。某天夜晚,我和程贺军正值班。他问我:“来这里那么久,想念医院的同事吗?”“想。”我没有一丝犹豫,但却没想到和他们是以这样的方式见面。
当我看到同事方华和王汝亚走进来的时候,内心是惊痛的。因为和新冠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,尽管他们是医生,仍需接受隔离观察。“衡英,别担心。”方华笑着说道。“今后就麻烦各位老师了。”大厅里,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,目光满是理解。不过,自从她和王汝亚住进了留观房间,这里的生活倒变得更加轻松起来。我们有一个微信群,进来的每一位留观人员都在群里。平时,王培荣和其他卫生院老师会在里面推送新冠肺炎防控知识,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。
某天,节奏突然就被王汝亚“带偏”了,他开始在群里打起太极。每天一早,王汝亚会在房间里录制视频,一个动作一个动作,以分段视频的方式把要领交给大家。“好了,我们开始第一个动作。”“王师父,上一个视频学完了,快继续录制。”“王师父,刚才那招叫啥名字?”群里,慢慢热闹了起来,一扫原本严肃紧张的气氛,太极成功掀起了一场全员健身热潮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我们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留观人员。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内心欣喜不已。“医生,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你的样子。一直想等到出去那天再对你说声谢谢。”当时,我还未能参透其中深意。直到有天,刘飞老师告诉我,他们是想看着你的眼睛致谢。原来,防护服和护目镜加身的我们,在留观人员眼里只剩下“朦胧”和“面目全非”。我的眼泪流了下来,一切都值得。
医学观察点像是一个大家庭,让来自不同医疗机构的我们相遇,成为了“限定”伙伴。在这里,有将自己的餐后水果省出来,只为让留观人员能多吃点的她;有为了照顾女同事夜晚睡在椅子上的他;还有抢着背起消毒液进入隔离区的他们……何其有幸,能与你们并肩作战!“象耳卫生院!”“到!”“崇礼卫生院!”“到!”“苏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!”“到!”“区人民医院!”“到!”……1月28日那天,点名的声音回荡着,东坡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战士们,胜利就在前方,加油!
截至目前,东坡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医务人员及留观人员无一人感染,已有100余名留观人员解除隔离。
截至目前,东坡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医务人员及留观人员无一人感染,已有100余名留观人员解除隔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