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利用产业培育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,更加激昂地奏响“东坡智造”新序曲
如何利用产业培育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,更加激昂地奏响“东坡智造”新序曲?眉山市东坡区区委书记彭盆接受了记者的专访。
1、记者:书记您好,我们知道,眉山的泡菜产业是眉山东坡区的一张闪亮名片,产品远销欧美、日本、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请问,近年来东坡区如何推进传统泡菜产业提档升级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呢?
答:东坡泡菜从小到大、由散到聚,实现作坊式生产到标准化生产,再到特色集群发展的“三级跳”,背后最深沉的驱动力是深厚的饮食文化、极配的农业根基、奋发的政企同心。近年来,我们直面消费、管理、技术、产品升级挑战,坚持政府搭台,依托眉山“雷速体育_中国足彩网¥在线直播泡菜城”,举办十三届雷速体育_中国足彩网¥在线直播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、创建“东坡泡菜”国家地理标识和产品保护区、出台高浓度盐水集中高效处理《奖补办法》及工业发展“22条”,构建形成市场、品牌、政策为一体的产业生态。坚持企业主体,采取企业入园、标准生产、集群发展系列举措,推动吉香居、川南食品等龙头技改升级,“川内第一调”千禾百亿扩规培育,全国预制菜品牌十强王家渡、定制化龙头味滋美市场占有率提升,推动泡菜食品规上企业达50户、规模超100亿元。坚持创新驱动,打造由全国唯一的泡研院、川农等参与的产学研联盟,申请国家专利130余项,开发直投菌发酵泡菜等200多个新产品,完成低盐健康泡菜理念科学论证,攻克MVR盐渍液高值化利用等难题,主导制定泡菜行业国际标准,成功塑造绿色品质、多元产品、国际标准的核心竞争力。下一步,我们将紧盯预制菜风口,强化现有产业优势链接、省级预制菜创新中心建设、预制菜标准制定、冷链物流配套完善等措施,推动泡菜食品扩赛道、延链条,打破现有发展瓶颈,牢牢掌握产业提档升级主动权。
2、记者:近年来,眉山东坡区坚定制造强区首位战略,坚持着力构建“1+1”主导产业体系,突破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,特色发展食品医药产业。请问提出这样的战略和方向路径,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考量呢?目前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呢?
答:依托“飞地”优势、挖掘“乡情”资源、发扬“四千”精神,全区新能源新材料从无到有,食品医药不断发展,为构建“1+1”主导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,此外还有三个考量。
一是紧跟国省战略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,提出“四个发力”重要要求,赋予打造“两高地、两基地、一屏障”使命任务。东坡区地处岷江流域,是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的主战场,持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既是服务“双碳”战略、扛牢区域使命的应有之义,也是构建彰显东坡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抉择。
二是紧盯市场风口,现有锂电、晶硅光伏、化工新材料产业虽面临周期性、结构性供给过剩冲击,但赛道大、发展快、潜力足的大势趋势没有变;积极布局的预制菜、储能、先进金属材料、人工智能等赛道都是市场风口行业,当下正是积极布局、弯道追赶的“窗口期”,必须保持定力、聚力发展。
三是紧贴东坡实际,全域已落户通威、万华、天华时代等龙头企业,建成全球单体最大光伏电池生产基地,全球最大三聚氰胺生产基地,锂电产业已构建从上游材料到动力电池的全产业链;形成了东坡泡菜、调味料、预制菜、高端化药、中药饮片、血液透析6个食品医药细分产业集群,发展“1+1”主导产业具备独特比较优势。
截止2023年底,全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增至97户,产值规模达到598亿元;食品医药产业规模达124亿元,上榜赛迪“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”榜单、位列第26名,泡菜食品产业集群创成为全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。
3、记者:东坡区拥有“雷速体育_中国足彩网¥在线直播泡菜城”、甘眉工业园多个产业园区,发展态势良好,请问区委、区政府在园区招商引资、推进项目建设上有哪些经验做法呢?
答: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增量,全区始终坚持“项目为王”,通过系统前瞻服务,全力保障招大引强、快建快投。
一是园区平台“优功能”。创成2个省级化工园区强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承载;构建七个“全国唯一”东坡泡菜产业生态,携手重庆涪陵榨菜打造全球泡(榨)菜出口基地;修建工业大道、城市南环线,串联工业园区打造“L”型工业走廊,破解工业围城难题,夯实长远发展根基,近三年两大省级园区工业产值、工业电量、工业税收复合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。
二是要素供给“优保障”。500KV眉山西、220KV铁西、110KV圣寿等14个电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,预计新增变电容量336万千伏安;开展滚动储备“千亩净地”行动,目前正对总面积2600余亩的10个连片地块进行整理,将完成储备1200亩以上;建设现代物流园6个、各类污水处理站34个、人才公寓2730套,不断提高企业发展供给力、满意度。
三是政务服务“优效率”。建立“区委常委联系园区+区领导主导产业包链、重点项目包保、重点企业包联”机制,构建“党政领导、园区主体、全员参与、专班落地”大招商格局,制发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《工作方案》,将项目建设审批9个主办事项压缩至17个工作日内。2023年,全区先后竣工顺应动力、汇宇生物等37个项目,预计新增产业规模400亿元。
4、记者:在产业推进和兼顾绿色低碳方面,东坡区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呢?目前取得了哪些成绩?
答:东坡区坚定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,从开始的赛道选取、过程的转型升级、管理的具体推进,都把绿色低碳摆在首要位置。严把“准入关”,实施以碳排放“双控”为导向的产业立项审查机制,开展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、碳中和行动,引导企业循环化、低碳化发展。严把“转型关”,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,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核心,大力实施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,不断促进产业全流程绿色化转型升级。严把“提升关”,实施工业领域大气污染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,全面淘汰落后产能,大力实施节能减排,严格开展绩效评绩,不断推动企业能效达标提标。严把“引领关”,按照“企业主体、标准引领、全面覆盖”,制定绿色制造梯度培育计划和动态管理台账,形成国省市三级联动绿色制造培育格局,引领重点行业、重点区域绿色低碳发展。近三年,全区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20余条、燃煤锅炉90余台,实施绿色技改项目100余个,培育国、省级绿色工厂27户,推动高新区创成省级绿色工业园区、甘眉园区创成全省十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。
5、记者:四川省委第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,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,加快形成工农互促、城乡互补、协调发展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。针对会议要求,眉山东坡区在推进城乡融合方面重点推进思路是什么?
答:东坡区作为市域主城,但支撑主城首位度的经济体量还未突破、与人口增长需求相匹配的承载力还未形成、城镇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、乡村建设相对滞后、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制约客观存在。
必须聚力做大总盘,实施制造业招大引强、培优育强、园区提档、营商优化四大行动;打造“千载诗书城”文旅、“东坡醉月地”夜娱、“天府粮仓”农游、“市域主城”商购四大消费聚集区;做强做优东坡泡菜、粮油、柑橘、生猪、禽蛋、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;健全联农带农体系机制提高农民“四项收入”,不断提升区域首位度和承载力。
聚力抓好两端,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,加快城市新中心建设、塑强城市文化内核、提速区域协同化发展,一体推进老旧小区改造、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打造、城市管理效能提升,切实增强主城品质和功能;分类推进城市拓展区属地镇、中心镇、工业镇、农文旅融合特色镇产业布局、基础完善、扩权赋能,建强场镇联城带村功能;学习借鉴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集中力量打造精品,联动片区强化带动、集成优势组团发展加快村落特色发展,建设“五美”宜居地和新样板。
聚力畅通中间,围绕改革破障、动力激活,扭住“人地钱”,着力破除城乡户籍、土地、资本等流通障碍,提速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;统筹人口趋势、兜底保障,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、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、城乡文化融合化发展,推动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;推进一核多元、三治融合,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水平,加快实现城乡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
6、记者:十四五期间,眉山东坡区的总体奋斗目标、任务和实现路径是什么?
答:“十四五”是东坡区抢抓国省战略、加速转型发展、实现能级跨越的重要“窗口期”,全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三件大事”“四个发力”嘱托,服务和融入成渝双城、成都都市圈,坚持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全域协同”,奋力攻坚全国百强、建设百万人口强区,加快雷速体育_中国足彩网¥在线直播式现代化东坡建设。
一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。每年新招引落地投资2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项目5个及以上,梯次推进100亿,50亿等龙头企业培育,加速高新技术企业、创新型中小企业倍增,提质1000亿元、500亿元、200亿元园区培育,打造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主阵地,为2027年“工业东坡”突破3000亿奠定坚实基础。
二是建设“天府粮仓”核心区。深化永丰核心样板区建设,打造3个万亩粮经高效轮作示范片、1个万亩浅丘套种示范片,依托3大粮食功能区打造20万亩岷江流域种粮带;依托“1个国家级、4个省级、5个市级”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培育,链接食品医药特色产业,推进“稻、菜、药”全作物加工,拓展“农、文、旅”全链条融合,让更多产值和效益留在农村、留给农民。
三是打造都市圈消费副中心。精准推进天府旅游名县等“四大标识”以创促建、三苏祠等“十大场景”特色打造、万达广场等“八大成熟商圈六大街区”激活升级,深化“文创研学观光康养”业态植入、“吃住行游购娱”配套完善,实现更多“过境游、目的游、过夜游”,成功打造区域宜居宜业宜游目的地。同时,系统加快成眉同城同质的城市品质、公共服务、营商环境等提标建设,全面提高民生福祉增进、生态环境保护、城乡基层治理等水平能力。“十四五”期末,全区“双百”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,GDP超800亿元、常住人口增至95万人、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。